(上接7月8日6版)
幸福是什么?它是toariston,它是一切选择所趋的最高目的和完满实现。它自己却只是为自身而不为他物,所以幸福是自足的,由自身(auto)和满足(arkein)合并而成autarkeia。个人是自足的,城邦是自足的,有限宇宙更是自足的,所以自足便成为希腊精神运转的轴心。弗·培根发现了这一点,但未得其深意,斥之为种族成见。这种自足由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来实现,一切都有其功能(ergon),各个器官都有其功能,难道作为人的整体就没有共同的功能吗?这就是灵魂理性部分的实现活动。实现活动也有高下之分,吹笛是种实现活动,但吹笛能手却能把笛子吹得绕梁三日,令人听了不知肉味。最高善就是最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,幸福不是现成的,而在实现活动之中;也不是短暂的,“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”。
“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”命题,和生活优裕、行为善良的公众意见,和德性即幸福的犬儒派主张并无抵触之处,它不过是同一见解的思辨表达,更深入地揭示了这源远流长的信念的本质。把行为和实践作为实现活动凸现出来,让人们认识到德性和幸福不在于拥有,而在于行为,在于实践,在于实现活动。只有通过这种活动,最高善才能实现。同时,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必然是快乐的,而对爱德性的人来说,由合乎德性实现活动而来的快乐就是快乐自身。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三种幸福观的同一思辨表述。但它也不排斥外在的善。斯它吉拉哲人明白,善良行为需要借助于朋友、财富,乃至政治权势才能得以实现。
幸福的来源问题,实际上是合乎德性实现活动命题的扩大。三个可能的来源是机遇,学习和神赐。机遇首先被否定了,这样一种灵魂的最高部分——理性部分以最高贵方式的活动,为人所共有,为一切爱德性的人所欲求的最伟大、最高尚的事情,被说成是机遇,是碰巧,是tukhee,令人所万难接受。即或它是由学习而来的,也不能仅作幸福。因为幸福(eudainonia)这个词由eu(美好)和daimoon(精灵)合并组成,意思是好精灵的呵护,吉星高照,万事亨通。这样伟大崇高的活动应属于神的天福,神之所赐的makarios。政治才是德性和幸福的真正哺育者,它提高公民的素质,造就善良和高尚的行为。国泰民安,政通人和。因此在西方古典哲学中,伦理学一直是政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,康德就发挥了这一精神。
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,生活幸福当然要巩固而持久,一帆风顺。对良好的机遇善于利用,把一切事情做得尽善尽美,使一切潜在能力得以完满实现。即或机遇不佳,由于高尚大度,可以从容相处,恰当对待,临危不惧。它就是自身,无待他物的活动,尽管噩运重重非人力所能抗拒,它的高贵仍不被磨蚀,永远光芒四射。像这样的幸福已经不是daimoon的护佑所能得。人们把神(theos)所处至完至满的境界尊为天福(makar),那么上面那种人的德性实现活动,也应被称为神之所赐的makar?ios。这样的生活已经是自足的,不受他物的妨碍,远在善恶、吉凶的彼岸,而梭伦的警句“盖棺定论”,仍旧是属人的,岂可同日而语?
人是社会的产物,思想是历史的回声。在特洛伊战争故事的哺育下,在希腊悲剧的浸润中,成长起来的亚里士多德思想,存在着对命运主题的思辨,应该作历史的理解。一个人的思想独立性,并不在于他离群索居,反抗潮流,而在于回回荡荡中,仍能扬着自己的风帆,坚持着自己的航向。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推动社会,只有在潮流中才能引导潮流。亚公就是这样一个顺乎潮流的舵手,对命运果报之说并不加以排斥,而是加以探讨询问(diaporeisthai)。在有关的无可不可的议论中,他明确地昭示了,合乎德性实现活动才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命题。既然幸福在于实现德性的活动,那么一旦活动停止了,还有什么祸福果报可言呢?正是“死后是非谁管得,满村争说蔡中郎”。山荫道上的诗翁和优卑亚岛上的哲人,在1500年的时间长河里,它们的心灵联通着。
一桩公正的行动,因其公正而被称赞;一场竞赛的胜利,因其胜利而受奖赏。而幸福却不能这样被称赞,受奖赏。因为它是更伟大、更崇高的事情,是最高的善。这表明它是属神的,我们不能对神按照人的准则加以称赞和奖赏,所以这不能称赞、无法奖赏的东西是属神的,神赐予的makarios。人们祝福,千祥云集,百福并臻。世人追求幸福,上焉者功名富贵,下焉者声色犬马,但不过是千祥之一祥,百福之一福。而幸福是toariston,是autarkeia,是完满德性的完满实现活动,累于他物就谈不上完满。自身(auto)是思辨哲学的拱心石,去掉这个“自”字,就没有柏拉图的理念论,就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说,没有康德的自在之物,没有黑格尔的绝对理念。以物而喜,以己而悲,这就是自我的丧失,把自身不当自身,而当作他物了。
幸福既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,那么,伦理学的关键和始点就该是德性。而一切的始点,又恰恰是不可论证的,不能问它为什么的。求知的人,往往以为把握了真理,其实永远逃不脱知其不可、或不知其可而知之的魔圈。不可说,须得说,若说只能自说自话(tautology)。说被称赞的品质就是德性,其实两者本是一回事:toauto。品质(heksis)是具有(ekhein)这个动词的名词形式,既可用于述物,也可用于说人:物之所具有是性质,人之所具有是品质。至于德性(aretee)则更是泛指一切优越的、可称赞的功能。物有物的德,人有人的德,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德,作战、从政、做鞋、吹笛。所以不论在外延上,还是内涵上,德性和被称赞的品质完全等同。要智慧者不在于拾掇什么永恒真理,而在于不知其可而知之,在这个充满难题的海洋里,奋勇地游下去,揭示深处的奥秘。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;“Tobe,ornottobe——thatisthequestion。”